中国社会科学网:艺术与传媒跨学科理论暨《设计研究理论I》新书学术沙龙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4-01-03浏览次数:17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年1月3日

标题:艺术与传媒跨学科理论暨《设计研究理论I》新书学术沙龙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

记者:查建国 陈炼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 通讯员 陆佳顺)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社会生活形态的改变,学术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显得更为重要。为进一步探讨当下艺术、传媒和设计领域的跨学理论研究,推动认知方式、思维模式和学科观念的更新,12月16日,艺术与传媒跨学科理论暨《设计研究理论I》新书学术沙龙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活动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新闻史学会博物馆与史志传播专业委员会、《湖南包装》杂志社和阅麓读书会提供学术支持。来自全国各院校的近20名与会学者参加本次学术沙龙,围绕跨学科理论研究、设计学科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吴文治教授的著作《设计研究理论I》展开了全方位讨论。

艺术与传媒跨学科理论暨《设计研究理论I》新书学术沙龙会议现场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学术沙龙共分为两场,邀请了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同济大学的专家学者作为评议嘉宾。发言学者分别来自东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扬州大学、宁波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常州工学院等高校。专家学者分别从跨学科设计理论研究、研究范式、设计教学等多维度的视角切入,展现了当代学者对设计学发展的不同思考与未来发展。

 以设计研究理论研究反映时代新特征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院长孙宝国教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高瞩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周韧教授主持。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院长孙宝国教授致辞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孙宝国谈到,科技的进步辐射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学术界也深刻感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更是推动了跨学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艺术、传媒、设计领域,天然关联,水乳交融,在今天更是密不可分。本次学术沙龙既反映了时代新的特征,也映射了交叉学科发展新的必然动向。他认为《设计研究理论I》首次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这对于一个新兴学科而言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学科理论的系统性研究,是任何学术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这也是积极推动艺术、传媒与设计学跨学科研究的重要一步。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高瞩教授致辞并做评议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高瞩提出,艺术与传媒跨学科理论,是一个经典的命题,在传媒中,艺术从未缺席;而艺术,也不曾离开过传媒。进一步讲,艺术本身就是一种传媒,传媒本身也是一门艺术。《设计研究理论I》让我们看到,中国的原创理论是缺位的,设计学研究基本上依托其他学科理论而展开的。当下,中国学界开始重点关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当今时代呼唤中国在理论研究上产生188比分直播创见、获得更大影响、取得更高水平,这就离不开具有生命力、阐释力、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原创理论。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周韧教授主持开幕式及第一单元研讨交流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本次学术沙龙一共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的研讨交流由周韧主持,共有五位嘉宾分别发言。

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原副院长范凯熹教授作交流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原副院长范凯熹教授以凡勃伦的名言“理论是历史列车的头等座”,提出理论研究的重要性,阐释了“新设计”的内涵就是“新设技”,有新设计就一定会有新设计学。他认为,《设计研究理论I》提供了一种机制、一种手段和一种方法,帮助我们跨界理解设计的深层含义,探讨其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同时,他也对设计研究理论的分类提出了相关建议,并详细展示了几十年积累所触发的188比分直播“新设计学”“乡村设计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跨学科设计研究”的最新思考。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陈庆军教授作交流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陈庆军教授从四个层面对他的发言主题“回归原点的意义”进行了阐释。陈庆军认为,第一个层面,回到理论的原点。在科技狂飙猛进的当下,一切设计讨论、实践和行动,都有必要回到理论研究的原点,到理论研究的深处去。越是要往前走的远,越是要回到原点。第二个层面,回到生活的原点。在理论、实践和思考上,要回到生活本身的原点,回到生活在场,回到情感。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乡村空间,都要回到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和消费。第三个层面,回到本土的原点。中国设计理论的建构,要回到中国智慧的原点,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要研究中国问题,提出中国方案。第四个层面,回到学者的原点。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来进行理论建构,推动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以自身的思考、洞察和行动,回到教师职业状态的原点。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韩贵红教授作书面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周韧代为宣读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韩贵红教授的书面发言稿。韩贵红的发言主题为“188比分直播学术场域的几点想法”。她谈到,未来将是多样性、生态性、可持续性的世界观的面向。她针对《设计研究理论I》谈了三点感想,一是基底要素——营造学术场域的基底意义;二是链接要素——敬畏学术情怀的关联效应;三是触媒要素——激活思想观念的触媒效应。

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谢玮教授作交流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谢玮教授认为,设计旨趣对应知识的生产,传道授业对应知识的传播、传承。《设计研究理论I》一书做到了学术、专业一体化协同实践,突破了“藩篱”——事物的界限、障碍、界域,是想表达我们的思考是要在学术、思想体系或技艺方面,有突破、有发散,又有聚合。她认为,《设计研究理论I》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教育启智与效果预估:兼具“字典”色彩的“设计研究理论”;二、知识架构与学术诉求:兼具目录学意义的理论考辨与资料汇编;三、知识传授与学习方式:兼具选本学意义的“理论选集”。以上三个特点对于当下设计研究理论及设计教育与传播具有重要启示。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翁宜汐副教授作交流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翁宜汐副教授首先简要地回顾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以三张照片呈现了自己设计研究的转向过程。接着,他以尹定邦老师到广州美院推行三大构成切入,继而谈到了尹定邦老师的《设计概论》和李立新老师的《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两本书,这对于过去三十年中国设计教育与设计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设计研究理论I》作为一本新书,还有待历史更长时段的检验。他还对新学科目录下的设计、设计学(交叉学科)如何从学术的角度开展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分析和看法,认为要分别从原创性知识贡献、创新性设计价值和范式性设计方案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邹其昌教授作发言评议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会上,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邹其昌教授对五位嘉宾的发言进行了评议。他认为,中国设计理论研究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在中国设计理论研究处于低谷时,他借助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支撑发起举办了首届中国设计理论高端论坛,论坛旨在推动中国当代设计学理论体系建构包括新型设计学科建构问题。他认为,设计界亟需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打开设计学,开拓设计学新思路与新格局。只有打开了,才会别有洞天。设计学研究一定要把思维打开,不要简单的受当前技术的控制,或者是固有思维的控制,努力创造中国人自己设计学理论体系,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高瞩针对五位学者的发言做了点评,并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设计学科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取得的成绩做了回顾。高瞩表示,近年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取得了长足发展,学院系部名称的改革实践,比如产业设计系、社会设计系、信息与媒体设计系等的命名,是为了整合传统学科推动系统性的交叉研究,试图贯通融合各个专业,为更加复杂的设计问题提供合力。《设计研究理论I》一书所体现出的一种学科视野、交叉学科探索和跨学科研究实践正当其时,能有力地推动设计学交叉学科的发展,也为设计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曹汝平教授主持第二单元研讨交流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推动中国设计学科健康、高质量发展

  第二单元的研讨交流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曹汝平教授主持,四位嘉宾分别发言。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田密蜜教授作交流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田密蜜教授以“设计研究中的‘授之以渔’”为题作了分享。首先,她认为研究是围绕人的主体、人与空间、人与产品、人与数字时代、以人文为导向的设计方法论的构建。其次,要从方法论的本身去思考,找到一些路径后如何去建构内在的道,具有较高的难度,这包含道的传播者和培养的人才两个层面。如何使培养的人才在新环境的变化中建立自己新的话语体系和设计方法论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吴文治教授的《设计研究理论I》一书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提供了188比分直播的可行性、可能性和创新性。最后,人工智能的发展不断推动我们去进行探索,让188比分直播的人真正认识设计学科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孙聪副教授作交流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孙聪副教授以“聚合共生:宁波大学设计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为题,提出人才培养需要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当下众多的前辈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我们需要贴合前辈这类的前沿研究,与此同时,技术的发展不断冲击着设计学科,进而推动了学科的交叉研究。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对学习进行规划,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逐步推进学术研究。她以奥卡姆剃刀理论为例,提出设计给消费者带来的不同认知,并认为吴文治教授的《设计研究理论Ⅰ》这本书能够为设计类学生提供较大的帮助。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丁蔚副教授作交流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丁蔚副教授基于跨学科视角与创新发展新路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丁蔚表示,吴文治教授的新作是一本跨学科的专业理论书籍,提供了一系列新的观察角度、专业认知、学习线索、学习坐标和实践指引,对设计专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其次,他以自身在美国的考察经历、钱伟长先生的破墙理论和日本的设计师佐藤可士和为例,强调在研究学习中要善于打破学科之间的边界,突破自我设限,并以卢基?科拉尼的例子说明了当下众多的成果是交叉性的。最后,像STEAM理论构建的跨学科课程,强调知识跨界、场景多元、问题生成、批判建构、创新驱动,实际上就是对复杂世界本质的一种教育回应,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他认为打破边界感、保持开放性,鼓励实验性是创新发展的核心路径与方法。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何玉莲副教授作交流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何玉莲副教授认为,设计理论研究作为设计学科的基石,对于指导设计实践、推动设计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需要多向相关理论创建者请教和学习,多与理论构建者直接对话和交流,可以深入了解其理论构建的核心观点及根本出发点,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其次,要从实践中总结方法、建构理论,遵循格拉塞和特劳斯(Glaser & Strauss)扎根理论研究法:以亲身实践和原始资料为基础,针对实践实效,创建自己的话语;再者,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设计实践,都要吸取各方理论中的有益观点,认为吴文治教授《设计研究理论Ⅰ》一书中涵盖的103个设计理论,为查询和了解各方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汤筠冰教授作发言评议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在评议环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汤筠冰教授从自身的学科背景出发,阐述了不同的学科之间均存学科交叉的现象。她认为《设计研究理论Ⅰ》这本书具有跨学科的视域,能够跳出设计学的视域来建构设计学的理论方法,具有极强的思维宽阔性。设计学的交叉研究带来的是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迭代本身也是一种创新,跨学科的学科属性到底是什么还需要不断探讨。这本书是从设计学的角度切入进行创新,它的分类方式可以更为多元化、更易于快速检索。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汪瑞霞教授作发言评议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汪瑞霞教授表示,吴文治教授从业经历,表现出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和孜孜不倦的坚韧品质。汪瑞霞以建构“新设计学”为切入点,评价了新著《设计研究理论Ⅰ》所具有的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系统性。这本书按照手写字母依据26个字母顺序排列,每个理论均从历史缘起、概念定义、学术史分析、应用综述、发展趋势预测等方面展开,为读者提供了设计研究的全景式解读,具有较强的整体性;二是跨界性。书中的103个理论涉及到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建筑学、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之间的跨界与交融,揭示了设计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和交叉性;三是应用性。这本书强调了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以综述的方式,展现了不同理论研究在设计学领域中的应用方法,为博士、硕士论文的选题,以及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启发读者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最后,她认为自古以来,设计的定义被不断重写和刷新,设计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其“意义”的争论史。百年现代设计总是基于“价值论”和“工具论”等取向而争论不休,这套书的出版能激发长期关注设计的学术共同体来一起思考如何建构一个适应新时代的中国“设计学”学科范式和学术体系,其建构的根本就是文化精神和价值观。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鲁普及副教授作发言评议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鲁普及副教授从学科交叉的视角,赞扬了吴文治教授的这项工作,认为《设计研究理论Ⅰ》是卓有成效的一项工作,填补了前人的空白,是一个理论场域的一个建构,或者说学术共同体的建构。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吴文治教授作回应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吴文治在回应中表示,《设计研究理论》三卷本的构思和写作,实际上是一个砖头性的工作,一个学科有它自身发展的历史跟脉络,既有主流也有分支,设计研究的基础理论是最基本的工作,同时,它也如范凯熹老师所讲的“理论是历史列车的头等座”,是一个顶层的工作。学科间的理论“借用”,这是一种常态,可能也是任何一个学科生长、发展的必然的路径。可以说,没有哪一个学科可以声称自己的研究对象、本体、价值是坚硬的、排他的、不兼容的。如果有哪一个学科它敢声称它有这样的本体、对象以及它的价值取向,这样的理论是会被淘汰的。

参加艺术与传媒跨学科理论暨《设计研究理论I》新书学术沙龙嘉宾合影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吴文治继而谈到,18、19世纪是现代学科体系产生的一个关键时期,一直到20世纪中叶及此后二三十年,现代学科理论体系不断完善,新的学科、新的理论如雨后春笋一般产生。不容忽视的是,所有学科、理论的产生,都有它的社会背景,正是因为产生了社会问题,大家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进行了长足思考之后,才会催生出一个新的理论。在研讨中很多老师谈到,任何一个理论它都是在不断地更新,它更新的原因,其底层就是因为社会它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生活水平、行为方式、社会场景、情感世界发生了变化,所以理论才会源源不断地产生一种生命力。此次学术沙龙,本身体现出的一种分享的价值观,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观点,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深入思考。吴文治表达了他的期待,希望未来在设计学界前辈的引领和同侪的努力下,加强长三角和全国高校老中青学者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推动中国设计学科的健康、高质量发展。专家们提出的宝贵建议,将使得《设计研究理论》后续两本的写作更加有信心、更加受鼓舞,也能更好的服务读者。


链接地址: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1/t20240103_5724149.shtml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