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汇报
标题:培养高质量师资,探索高水平因材施教
图为上海师范大学校园。
上海师范大学各所附属中学的学生每逢假期都会在上海师范大学的实验室里,在大学教授的带领下参与课题探究。 (均校方供图)
袁雯(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比以往时候都更为迫切,加快建立完善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需要多方携手共同承担。就师范类院校而言,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升师资培养质量,是必须承担的责任。
构建贯通培养机制,需要打破学科隔膜学段界限
改革开放以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我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界时有探索。1986年,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改革实验班”改为上海市实验学校,实行小学、初中、高中十年一贯制弹性学制,如今,学校已完成“攀登计划”的研制与实施,形成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卓越高中毕业生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发展目标及具体实施方案。
在长期教育实践探索中,社会各界对于拔尖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已形成基本共识,对拔尖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知识传授,更需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探索热情、专注的研究精神、打破界限的思维习惯。这也意味着,拔尖人才培养并非在某一学段完成,而应该贯穿整个教育阶段。这就需要高校打破学科之间的隔膜,更需要大学、中学、小学打破学段之间的界限,构建大中小贯通培养的模式。
就大学而言,需要将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向高中延伸,让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形成互补。上海师范大学在过去几年中,在附属学校探索打通大学和中学的学段分隔,携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让一批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尽早起飞。
但是,构建大中小贯通的培养机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等,这固然需要未来通过顶层设计、推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形成有效合力与良好生态,但更需要培养大量高质量师资、实施高水平因材施教。
适应未来社会变革,亟需培育高素质教师
人才培养,重在师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而且,不论是大中小贯通,还是满足各不同学段的人才培养需求,从长远来看,都需要培养188比分直播具有使命感、责任感,有担当、有情怀,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优秀教师。
高素质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卓越的教学技能,还要具备全球化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反思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够在指导学生获得“已知”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索“未知”,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变革与发展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人口结构和教育需求的变化,也为我们提升师资培养质量、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契机。
据教育部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近五年教育类相关专业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普通本科院校教育学门类毕业生数量从2017年的14.19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18.43万人,五年间规模扩大30%。统计数据也显示,现行师资供给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性缺编,语文、数学等大课类老师相对容易过剩,而艺术、体育、科学等小课类老师更为短缺。未来几年,随着入学人口的减少,师资紧缺的势头不再,这将为师范类高校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加强供需对接,提供改革的最佳机遇。
抢抓“政策窗口”,积极探路个性化培养新模式
教师的高质量取决于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而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则依赖于职前职后一体化的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教师教育是师范院校安身立命之所在,也是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培育教育人才理应担当的使命与责任。
上海师范大学作为上海唯一的市属师范院校,以培养卓越的基础教育教师为己任,不断丰富和完善师范特色的办学体系,目前已建成“横向复合、纵向贯通”的师范生培养路径,形成了以师范生核心胜任力为特色的教师教育课程群。学校以首任院长廖世承先生名字命名的“世承班”,秉持“面向世界、借鉴创新、世代相传、承前启后”的理念,在教育改革试验探索中不断完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有效强化师范生专业思想、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未来教育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教育类人才培养中,师范类高校需根据未来教育需求变化,合理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可适时适当扩大艺术、体育、科学、通用技术等学科招生规模;此外,可通过构建和实施跨学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职前培养提升未来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进而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学校建设的主要目标应该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最好的成长和发展。放眼未来,新的人口形势开启了教师充足配备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的“政策窗口”,为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一方面,我们应积极探索个性化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教育在甄别学生个体优势方面的功能,以更好地支持每个学生在各自领域创造性地发展;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强化教育评价的发展功能,摒弃传统单一的人才衡量标准,通过构建评价指标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的学生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面向未来,为大中小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探新路
寒假第一天,上海师范大学的校园里就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上海师范大学部分附属学校的近百名中学生,将在学校的实验室、教室里,在教授们的带领下,感受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魅力。这是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去年底推出的“光启书院-繁星计划”的首次尝试,也是学校尝试利用大学资源,打通大中小各个不同学段,根据不同附属学校的不同特点,探索大中小贯通的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与此同时,拔尖人才培养的探索经验也为上海师范大学的未来师资培养提供了助力,为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师大方案”。
以未来学校为目标,让一批有潜质的学生尽快“起飞”
如何面向未来,办好基础教育?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宝山分校是学校开启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一片重要试验田。为探索科创育人新模式,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上师大附中宝山分校去年3月启动“全员学术导师”计划。这是上海市首个实行全员学术导师计划的学校,同时也是上师大基础教育集团“大中小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的首个试点校。
学校聘请了来自上海师范大学文、理、工等学科的21位博导,通过双向选择与85名高中学生结对,为学生提供学业、心理、生活、生涯等全方位的指导。
结对近一年,学生定期跟随导师走进上海师范大学校史馆、数理学院光电子实验室,参加学术研讨,并且在科技、人文、心理等多个领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学习能力、科学素养、生涯规划能力等方面取得质的飞跃。在跟随导师实实在在做学问的过程中,不少学生萌生了学术探究的兴趣。
这一计划的实施,对导师和导师组来说,也是一次学术指导和学术经验的升华。不少导师在经验交流时坦言,这段经历让他们对于如何因材施教、如何教学相长,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上海师范大学一直致力于探索和走出大中小教育相衔接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未来学校的新样板,为全国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贡献“师大方案”。学校相信,提供创新实践的个性化发展平台,能够使学生的创新热情得到点燃,创新潜质得到激发,为适应未来社会变革与发展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师道教育为特色,让学生“长板更长,短板不短”
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高级中学这所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学校,过去两年中涌现出了一批在科学创新方面展现出一定特长的学生。比如,有连续两年收获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的学生,打破了过去上海高中化学竞赛“强校垄断”的局面;也有获得全国、上海等各级科创大赛奖项的学生。而这都得益于上海师范大学与嘉定教育局在2021年6月启动合作,将这所中学纳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序列。
这所学校最大的特点是男生比例高、偏科的学生总数比较多。针对这两个特点,学校引入大学资源,通过开展科技、文体活动,为有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同学成长搭建舞台、创造条件,让学生的“长板更长,短板不短”。
“不少学生虽然偏科明显,但是在某些学科领域,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上海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王健说,在上师大的支持下,附属嘉定高级中学创办“世承班”,遴选“适教、乐教”的学生,前置教师教育课程。并且,针对学生的学科特长,老师鼓励学生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优势,同时培养“善教”的学生,为其今后报考师范院校、成为卓越教师打下坚实基础。而对其他学生,则实施师道教育特色课程,让全面素质教育呈现更广泛的外延发展。
师道教育看似是以“师道教育为特色”,实则培养的是学生的“师道素养”。无论是弘扬家国情怀、教育情怀,还是掌握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均符合绝大多数职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在教学目标中渗透教育情怀、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创新思维等素养培育,在教学方法中采用启发式、对话式教学和大单元教学等,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点燃他人。同时,学校举办“世承讲坛”通识课程,开展特色实践活动,包括爱心助教、心理援助和师道研学等。
学校还实施“双导师制”,为特长生既选任校内导师,也聘请上师大教授、区内外优秀校(园)长等作为校外导师,协同育人。合作办学两年多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高级中学学子在全国和上海市学科、科创竞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其中包括全国生物学联赛三等奖、全国数学联赛上海赛区三等奖,以及上海数学建模联校活动特等奖提名和一等奖等。
连续两届获得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一等奖的陈勇同学,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老师发现陈勇对化学有强烈的兴趣,每天上下学乘坐校车时都专注自学,于是,学校在为他配备校内导师的同时,还为他配备了上海师范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导师张昉教授,在学习中,他可以随时得到两位导师的指导。在发展兴趣爱好时收获的成就感,又促进了他在其他学科领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短板得到弥补。
整合多学科力量,让学生从学校的特色发展中收获成长
不论是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还是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实验学校等学校,都在上海师范大学的指导下、在资源共享中,不断通过教学改革等措施寻找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让学生在学校的特色发展中收获成长。而上海师范大学也将这些学校的探索经验不断转化为未来卓越教师的培养经验。
目前,上海师范大学已建有完整的附属学校体系,开办和在建中小幼附属学校82所(在沪67所),包括在沪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5所(含分校),涵盖了基础教育各学段、各类型,此外,上师大还建设了一所开展中本贯通实验的附属职业学校。
上海师范大学为附属学校在课程教材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优化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满意、教师幸福、社会认可的一流义务教育学校是学校的目标。
作为地方高水平师范大学,在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附属学校的同时,上海师范大学也在积极推动学校各学院与基础教育工作双向融合发展,产生188比分直播的创新机制、合作形态、丰硕成果,实现学校师范类教育学科发展与基础教育事业的双赢。目前,全校所有学院均参与到基础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中,整合多学科研究力量,将优质课程资源、专家资源、科研成果等引入附属学校,不仅有力推动了附属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也实现了对学校学科发展和师范生培养的反哺。
除了高校资源的共享,附属学校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集团师资队伍建设和整体办学质量提升。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处通过采取名师工作室带教、教师素养提升研训、集团校联合教研、课题经验交流等多元举措,为集团校教师搭建专业发展平台,形成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良好发展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