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澎湃新闻 2024年3月18日
标题: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上海样本”:扩大朋友圈、筑牢同心圆
记者:韩晓蓉
【编者按】
2024年3月18日,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5周年的日子。
五年来,上海先后承担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思政课先行试点、“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等任务,出台思政课改革创新实施意见及创新行动计划,努力把思政课建设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澎湃新闻推出系列报道,聚焦上海思政样本,探秘上海如何构建大中小各学段纵向有机衔接、课内课外网上网下横向贯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联动的工作新格局。
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的思政课堂不在教室里,而是搬到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田林三中通过与钱学森图书馆的深度合作,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科学家精神”的新窗口。双方的创新合作也让田林三中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推出的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名单,成为上海唯一入选中学。
田林三中校长李慧清介绍:“给孩子讲思政,空洞的说教是不可行的,所以我们聚集了博物馆、高校以及各类社会资源,打造‘馆-校-社’博物馆教育共同体。”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的要求。思政课伴随着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跨学段”的有机整体,贯穿大中小学教育全过程。
五年来,上海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扩大思政朋友圈,筑牢思政同心圆,构建了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圈层式”课程体系。
汇聚优质资源,扩大思政教育“朋友圈”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每一件革命文物都蕴含着极为丰富鲜活的思政育人资源。让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则可以增强思政育人效力。
田林三中校长李慧清介绍,学校充分发挥“科技+人文”特色,开发设计了“博物致知”博物馆特色校本课程,与钱学森图书馆、世博会博物馆、华东师范大学中外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的专家等合作,让学生在航空航天科技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中进行沉浸式学习。
田林三中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多样化的选择,通过“走进博物馆”“走读徐汇”“走访红色基地”等研学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国际化视野。此外,学校还定期邀请博物馆的专家大咖进校或通过线上方式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还会“引展入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徐汇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田林三中的成功实践为“大思政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徐汇区着力打造了一批“纪念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切实推动不同学段学生走进场馆开展学习实践,充分发挥革命文物铸魂育人作用。
上海师范大学与上海市徐汇区加强区域馆校合作,携手共建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上海师大 供图
上海师范大学也与上海市徐汇区加强区域馆校合作,以打造“区域资源综合应用带”为契机,充分挖掘徐汇区红色文化资源、校史资源、生态文明资源等,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等教育教学主题,将场馆中蕴藏的思政元素和现场教学融入思政课程,打造形式多样的“场馆中的思政课”,逐渐形成“初心之地上的百场思政课教学”品牌。
龙华烈士陵园、钱学森图书馆、“今日漕河泾”展示厅、徐家汇书院等场馆结合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开展红色文化品牌活动,拓展了学生的实践平台。
上海师大一附小教师糜佳作为思政课“先锋班”成员参与了“行走的课堂”,参观考察了“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首批实践教学共建单位青浦区莲湖村,学习感受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发展之路。并深入杨浦滨江实践教学基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杨浦滨江的足迹,从秦皇岛码头出发到杨浦滨江党群服务驿站,再到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感受到初心和使命。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表示,思政课的建设,只有扩大“朋友圈”,拓展理论视野,才不会故步自封。
行走的课堂引领青年教师做好“红色根脉”传承人
筑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同心圆
五年来,上海坚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建设“一盘棋”,通过打好“组合拳”,一体化设计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施工图”。
临港新片区的大中小学生近日相聚在上海建桥学院,共上“大中小一体化”大思政课,上海建桥学院党委书记杨伟人介绍,该校与临港7所中小学签订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共建协议,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团队,贯通各个学段,合作开发红色场馆实践课程,开展经常性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牵头举行临港新片区多场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课教学活动,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上海市崇明区的“大思政课”注重与生态教育的融合,近日在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举行的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活动上,来自陈家镇小学、江帆中学、崇明中学的3位思政课教师携手崇明东滩鸟类保护区的工程师、仙桥村党总支书记助理、瀛东村党建指导员,聚焦崇明的生态环境优势、生态产业体系和生态惠民水平,探析崇明绿色发展的“底色”“亮色”和“成色”,阐释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中保护自然生态、创新经济生态以及注重人文生态等关键要点,引导学生探寻家乡变化,讲述崇明故事,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学生心中扎下根,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上海市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是一所“人人都是思政教师”的学校,校长、老师和校外专家用小学生们觉得有趣的方式讲授思政课。
宝山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五年来,区域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不断升级迭代:2019年,组织全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参加国家中小学思政课统编教材全员培训。2020年,探索宝山区中小幼一体化“中国系列”区级共享“大思政”课程建设。2021年,开发了10门“中国系列”红色中国区级共享“大思政课”课程和“教育中国”系列微课。2022年,深化建设宝山区中小幼一体化“行知寻·上海市宝山区中国系列”区级共享“大思政课”课程,形成“党史教育、红色中国、科创中国、民俗中国、教育中国、和美中国”等6大板块系列课程,全域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教育”场。2023年,持续推进中小幼一体化“大思政课”建设,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将大力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国际大都市主城区”“全市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的宝山故事,变成“大思政课”的鲜活内容,逐步形成宝山区“大思政课”课程图谱。
数字化助力打造协同创新平台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作为教育改革综合试验区,较早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导下,不断加强思政课一体化内涵研究,创新一体化教育理念。2019年,成立上海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主任,委员会下设专家指导组。
推进建立市区联动、区校协作、校际协同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推动15所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与16个区教育局结对共建,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共研、资源共享平台,培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示范区(教育集团)。
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针对同一主题开展教学展示,充分体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教育阶段课程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德育内容,加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育教学能力,每场均吸引了超过10万人次的师生观摩。
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联合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以及高校、区教育局等部门资源,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打造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2022年8月,“第四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发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展报告(2022)》,该报告是国内首个188比分直播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展的年度报告。在教本、刊物方面,《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系列丛书顺利出版,立足学生成长规律,形成了小、初、高、大学“启蒙-体验-常识-理论”的“全链条”教学模式,明确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链”,逐层设计各学段育人目标,分主题设计教学内容。螺旋式课程设计破解教学理念、设计、内容等方面存在的断层、重复、跳跃等实施难题,有效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入耳入脑入心。上海商学院则以“读红色经典 做信仰传人”为主题,通过统筹校园阅读、整合阅读资源、组织文化润疆,贯通大中小师生多重阅读主体、构建大中小师生阅读育人大平台,以阅读育人助力“大思政课”建设。
五年来,尤其是随着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的成立,上海市中小学思政课教研、培训与信息技术能力应用等走向了深度融合。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依托教师研训一体平台,聚焦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关键的教学问题,带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实现教师高度自主、合作与建构的学习,让教师真正成为学习和研究的主体。
3月16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体系建设座谈会在上海市委党校举行。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表示,上海将继续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圈层式”课程体系。
链接地址: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718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