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调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直面人才需求“晴雨表”,上海高校“跑步”适配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4-05-23浏览次数:55

来源:文汇网 2024年5月23日

标题:调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直面人才需求“晴雨表”,上海高校“跑步”适配

记者:吴金娇


根据教育部等五部门去年下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对不少沪上高校而言,围绕学科专业调整的“加减法”,直接意味着布局之变、专业之变和育人之变

不少高校都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将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起来。

6月初的高考之后,招生大战一触即发。优化学科布局,增强对考生的报考吸引力,沪上高校的“角力”已然开始。

到上海师范大学采访,一位负责人的话让记者印象深刻:“此轮专业调整力度之大,在学校70年的办学历史上从未有过。”近三年,上海师范大学已接连停招了包括保险学等在内的11个专业,其中,2023年一年就停招7个专业。与此同时,该校也新增了机器人工程以及运动训练两个新专业。

高校本科专业的动态调整,素来被视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晴雨表”。加快专业“新陈代谢”的步伐,在做好“加法”的同时也做好“减法”,按照一些教育界人士的观察,在这一轮动态调整中,不少高校都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将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起来,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为未来产业发展备好人才提前量。

让学科跟着产业走,让专业围着需求转

今年3月以来,两份文件引起沪上教育界人士关注:一是教育部发布的最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增设24种新专业的同时,调减了一批老旧专业;另一方面,上海市教委也发文要求“动态调整高等学校招生结构规模”,压缩淘汰一批社会需求趋势减弱、不适应行业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点和学位点。

谈及本科招生专业的调整,不少高校相关负责人有类似的感受:随着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尤其对标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新需求,落实在人才培养上,对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融合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也倒逼着高校专业“跑步”适配,进一步彰显学科专业布局的前瞻性和引领性。

“一定要让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上海海洋大学教务处处长曹守启直言,这一点,对地处临港的高校而言,感触尤深。统计显示,近三年,该校在临港就业学生人数每年以20%至30%的增幅持续增长。该校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孙红刚介绍,这些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以及生物医药行业就业,这与临港新片区的发展紧密相扣。

另一方面,就业利好也给学校的学科布局带来启示: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上海海洋大学接连“上新”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等本科专业。以人工智能专业为例,主要是围绕和服务智能车联网等临港新片区重点产业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当下,学校每年都会与临港企业联合开展1至2期卓越工程师培养班。

同处临港新片区,上海电机学院近三年也新增了机器人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上海电机学院就业办主任张跃辉告诉记者,学校的专业“上新”与临港的产业布局高度关联。“临港坐拥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海上飞飞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亟需一批大飞机领域的优秀人才。也正因此,学校开设了飞行器制造工程等专业。”让学校惊喜的是,听闻新专业布点的消息后,有企业求贤若渴、主动找上门来,希望和学校联手培养人才。此外,今年也是上海电机学院第二年与春秋航空合作开设订单班。目前,首批订单班毕业生已百分百到岗。

加快调整优化力度,持续做好“加减法”

根据教育部等五部门去年下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对不少沪上高校而言,围绕学科专业调整的“加减法”,直接意味着布局之变、专业之变和育人之变。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近三年来已新增了车辆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以及智能制造工程等新专业;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三年来也新增了人工智能、国际经济发展与合作等新专业;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2022年新增数字经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去年停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今年又停招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上海商学院教务处处长熊平安介绍,该校于2021年新增酒店管理、电子商务两个中外合作本科专业,2022年新增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而2023年该校申请撤销了英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今年又停招了广告学和园林专业。

而面向2024级本科新生,上海商学院还有188比分直播新动作:整合原商务经济学院和财务金融学院,组成新商务经济学院,提升应用经济学学科优势和专业影响力。此外,该校还将对部分专业进行调整、升级。比如,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划入工商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划入商务信息学院,通过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强化信息技术对专业的“赋能”。

专业上新很“卷”,但不宜跟风逐热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除了来自顶层设计层面的因素,这一轮调整显然还受到了考生和家长“用脚投票”的影响。比如,随着一些传统行业的没落,相关专业招生分数连年直降,而与朝阳行业沾边的专业,分数水涨船高。

“如今,高校在专业新陈代谢方面很‘卷’,都在争取开设新专业。”一位高校教务处负责人谈到,不仅国家和市级层面连续下发文件,指导高校做好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各高校自身也希望结合本校特色开出一批产业急需的新专业,及时调整撤销一批就业不理想的“过气”专业,让招生和就业的“成绩单”更好看。

事实上,的确有高校尝到了甜头。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近年来,该校立足特色,在持续上新专业的同时,也停招了一批老旧专业。结果显示,该校在山东、江西、辽宁等地生源排名提高了约10%。

“过去十多年来,有些高校专业设置几乎无变化,已经不能适应产业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招生中也失去了优势。”不过,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提醒,“高校专业设置也不能盲目跟风逐热,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一校一策做好加减法。”她认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有周期性,紧缺人才培养则相对急迫。对高校而言,尤其需要做好预判和研究,保持前瞻性。“不论是高校还是考生、家长,都不能过于急功近利。”  


链接地址:https://m.whb.cn/commonDetail/932894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